宏观动态Dynamic

做好“三农”工作 确保全面小康 —— 2020年中央一号文件解读

日期:2020-05-29 可为洞见

今年2月初,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抓好“三农”领域重点工作 确保如期实现全面小康的意见》,即2020年中央一号文件。文件公布后,有关方面的专家学者进行了多角度解读,现将相关内容综合辑要如下。

一、完成两大任务,实现两个确保。
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实现之年,是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的收官之年。中央一号文件强调,完成这两个任务,确保农村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确保脱贫攻坚战圆满收官,是今年工作的头等大事,必须全力以赴。


第一、攻克脱贫攻坚战的最后堡垒,确保脱贫攻坚战的圆满收官。经过多年的努力,我们创造了人类减贫史上的奇迹。2019年底,我们贫困发生率降到了2%以下。2020年,作为脱贫攻坚的收官之年,还有一些最后的堡垒必须攻克。一个是深度贫困地区。这些地区自然条件差,基础条件薄弱,发展滞后,公共服务不足,是多年想啃而没有啃下来的硬骨头。必须集中力量进行强力帮扶,确保如期脱贫。还有一个就是特殊贫困群体,也就是老弱病残等困难群体。对于这类缺乏劳动能力的群体,要通过统筹各类社会保障政策,实现应保尽保,应兜尽兜。
基于上述情况,中央一号文件强调,要努力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一要坚持精准扶贫,以更加有力的措施更加精细的工作全面完成脱贫任务。目前预计还有300万农村贫困人口没有脱贫,还剩下50多个贫困县尚未摘帽。要组织精锐力量加强帮扶,挂牌督战。要普遍实现“两不愁”基础上,全面解决“三保障”和饮水安全问题,确保剩余贫困人口如期脱贫。二要巩固脱贫成果,防止返贫。对脱贫人口开展全面排查,认真查漏缺项,一户一户对数销号。要健全监控预警机制,加强对不稳定脱贫边缘户的动态监测,及时将返贫人口和新发生贫困人口纳入帮扶,为巩固脱贫成果提供制度保障。三要做好考核验收工作,严格执行贫困退出标准,坚决杜绝数字脱贫、虚假脱贫,确保脱贫成果经得起历史检验。四要研究接续,推进减贫工作。打赢脱贫攻坚战以后,减贫事业不会划上句号。要抓紧研究建立解决相对贫困的长效机制,推动减贫战略和工作体系的平稳转型。将解决相对贫困问题纳入乡村振兴战略统筹等安排。

第二、补全社会全面小康“三农”领域突出短板,确保农村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突出的短板在“三农”。今年中央一号文件,对标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任务,提出了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8个方面的短板。只有认真补上这些短板,才能确保农村同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一是加大农村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力度。主要是推动“四好农村路”示范创建提质扩面,进一步改善农村道路交通设施;完成“三区三州”和孤边村寨电网升级改造攻坚计划,基本实现行政村光纤网普遍覆盖。二要提高农村供水保障水平。重点是全面完成农村饮水安全巩固提升工程任务,有条件的地区将城市管网向农村延伸,推进城乡供水一体化。三要搞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支持农民开展村庄清洁和绿化行动。四是要提高农村教育质量,改善农村办学条件,加强乡镇寄宿制学校建设和乡村教师队伍建设。五要加强农村医疗卫生服务,在建设好县乡村三级医疗卫生机构消除医疗服务空白点的同时,重点加强乡村卫生队伍建设,改造提升村卫生室。六要加强农村社会保障,合理提高低保等社会救助水平,发展农村互助式养老。七要改善乡村文化服务,扩大乡村文化惠民工程覆盖,实施乡村文化人才培养工程,支持乡村文艺团组发展。八要治理农村生态环境,加强农膜污染治理,推进秸秆综合利用。



上述短板任务,重点是针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不是完成现代化的短板。因此补短板必须坚持从农村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尊重农民意愿,尽力而为,量力而行,把当务之急的事一件一件解决好,防止政策执行简单化和“一刀切”。




二、保障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和促进农民持续增收。
农业作为稳天下的产业,首先必须自身稳定。这有两重含义,一是重要农产品的稳产保供。二是农民持续稳定增收。所以今年中央一号文件特别强调要从五个方面下功夫,着力抓好重要农产品稳产保供和农民持续增收。
1、稳定粮食生产。确保粮食安全始终是治国理政的头等大事。今年中央一号文件强调粮食生产要稳字当头,稳政策、稳面积、稳产量,释放了鲜明的政策信号。一是压实各级责任,强化粮食安全省长负责制考核,要求各省(区)2020年粮食播种面积和粮食产量要保持稳定,真正动真碰硬,做到饭碗一起端,责任一起扛。二要保护农民种粮积极性。进一步完善农业补贴政策,保障农民基本收益,让农民种粮不吃亏。三是调动地方抓粮积极性,加大产粮大县奖励力度,优先安排农产品加工用地指标,支持产粮大县高标准农田建设耕指标跨省调剂使用,让地方种粮不吃亏。四是加强技术服务,抓好重大病虫害防治,推广统防统治、代耕代种、土地托管服务模式,推动粮食生产,提质增效。
2、加快恢复生猪生产。生猪稳产保供是当前经济工作的一件大事。针对2019年以来的生猪生产和猪肉价格出现的波动,中央出台了一系列稳价保供的政策举措。必须把生猪稳产保供当作重大政治任务,采取综合措施,确保2020年底前生猪产能恢复到接近正常年份水平。为此,要压实地方责任,落实“省负总责”,压实“菜篮子”市长负责制,强化县级抓落实责任,保障猪肉供给。要严格落实扶持生猪生产的各项政策举措,抓紧打通环评、用地、信贷等瓶颈。纠正随意扩大限养禁养区和搞“无猪市”、“无猪县”问题。要抓好疫病防控,加强动物防疫体系建设,在生猪生产大县实施乡镇动物防疫特聘计划,确保疫情不反弹。要推进转型升级,推动生猪标准化养殖,加强中小散户的防疫服务,引导生猪屠宰加工向养殖集中区转移,促进畜牧业高质量发展。


3、加强现代化农业社会建设。去年以来,受到宏观经济形势和产业自身因素影响,农业投资出现一定幅度下滑。鉴于此,今年中央一号文件强调,要提早谋划实施一批农业投资重大项目,加强现代农业设施建设,有效扩大农业投资。一要以粮食生产功能区和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为重点,加快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如期完成今年建设目标任务,确保建一块成一块。二是要抓紧启动和开工一批重大水利工程和配套建设,在做好前期工作基础上,适时推进南水北调后续工程建设。三是针对农产品冷链物流这个突出短板,部署启动农产品仓储保鲜冷链物流设施建设工程。加强农产品冷链物流统筹规划,分级布局和标准制定。四是依托现有资源建设农业农村大数据中心,开展国家数字乡村建设。
4、发展富民乡村产业。到2020年城乡居民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这是党的十八大明确建成小康社会的定量指标。这就要主动作为,多渠道促进农民持续增收。产业发展是农民增收的有效途径。要支持各地立足资源优势,打造各县特色的农业全产业链,建立健全农民分享产业链增值收益机制,推动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要继续调整优化农业结构,提升农民生产经营效益。要优化农业农村投资环境,引导和鼓励工商资本下乡,吸引更多优质生产要素向农村聚集。与此同时,要稳定农民转移性收入,保持好强农惠农富农政策的连续性稳定性,确保农民转移性收入不减少。
5、稳定农民工就业。工资性收入占农民可支配收入大头,稳住农民工就业对稳定农民增收至关重要。一要加大对农民工的职业技能培训,打造区域性的劳务品牌,积极开发城镇就业岗位,加大援企稳岗的工作支持力度。二要加大对拖欠农民工工资的整治力度,确保农民工工资按时足额发放,落实根治欠薪各项举措。三要深入实施农村创新创业带头人培育行动,不断拓宽农民就近就地就业的渠道。鼓励地方设立农村保洁员、水管员、护路员、生态护林员等公益性岗位,开展新业态从业人员职业伤害保障试点。要通过岗稳岗,拓展农民工就业,确保农民持续增收。





三、深化农村改革,激发农业农村发展活力。
改革是加快补上“三农”短板,推动农村全面振兴的主要动力。贯彻落实中央一号文件精神,聚焦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土地制度与产权制度三个重大问题,不断深化改革,对农村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保障农村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1、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我国农村在改革开放过程中逐步形成的“统分结合、双层经营”的基本经营制度,在我国农业农村的发展过程中发挥过重要作用。当前的任务要通过深化改革,促使其进一步完善。首先要落实保持土地承包关系稳定并长久不变的要求,部署开展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30年的试点,在试点基础上研究制定延包的具体办法。其次,要培育壮大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进一步充实“统分结合”的内涵。这包括:培养发展家庭农场,引导他们更多聚焦于粮、猪等资源性农产品生产,既能保证最大产出又能有效降低生产成本;充分发挥合作社把农民组织起来的核心功能,把农民和市场、农村与城市、农业与二三产业更好连接起来;要发挥农业企业在现代农业中的引领地位,使企业与农民形成利益共同体;要不断增强社会化服务组织服务农民的纽带功能。再次,要大力培育新型职业农民,不断提高第一产业从业者的人力资本。要把他们培养成为具有热爱农村的乡土情怀、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发展现代农业的创新意识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的新型职业农民,成为改造传统农业、发展农业新业态新模式的骨干力量,成为带领众多普通农民共同发展、共同致富的引领者。
2、扎实推进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土地制度改革创新是我国农村改革的主线。土地制度改革的前提是要保持土地承包关系稳定并长久不变,既保障农民的土地承包权益,又让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有稳定的预期,放心流入土地,从而有效激发现代农业发展活力,稳步有序推进城乡融合。土地制度改革的重点是推动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的落地见效,抓紧制定农村集体经营性用地入市配套制度。严格农村宅基地管理、扎实推进宅基地使用权确权登记颁证,以探索宅基地所有权、资格权、使用权三权分置为重点,进一步深化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试点。 土地制度改革创新的方向是实现适度规模经营。在我国实现土地适度规模经营主要有两种形势:一种是土地经营权流转形成的适度规模经营;另一种是土地经营权流转,农民将重要的田间作业转让给新的服务主体,即实践中的土地经营权托管(全托)、半托管形式形成服务的适度规模经营。从实践看,这两种形式都形成了新条件下土地农户承包经营权的共享,在人多地少的情况下,为小农和现代农业有机衔接找到了切实可行的路径。
3、深入推进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是继农村承包地“三权分置”重大制度创新之后,中国部署的又一项管全局、管长远、管根本的重大改革任务。事关实施乡村振兴的制度基础,是维护农民合法权益增加农民收入的重大措施。要在完成清产核资的基础上,全面推开农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试点,有序开展集体成员身份确认、集体资产折股量化、股份合作制改革、集体经济组织登记赋码等工作,激活市场、激活要素、激活主体、积极探索拓宽农村集体经济发展路径,强化集体资产管理。要通过改革,发展壮大集体经济,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缩小地区差距,实现共享发展,共同富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