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观动态Dynamic

智慧城市的标准建设

日期:2018-04-13 可为洞见


智慧城市发展的风起云涌,时至今日,相关部委、部委下属机构、民间企业组织纷纷参与到一场关于智慧城市标准的热潮中来。从内心看时希望通过标准来推动智慧城市的健康发展,但是每个标准看起来其目有的不仅仅是为了目的本身。标准的制定者基本希望囊括从智慧城市最顶上的业务到最下面的应用全部进行定义明确。从某个角度讲,这不是对标准进行定义,而是在计划智慧城市行业。
我们先来看一下什么是标准。

“标准是为了在一定的范围内获得最佳秩序,经协商一致制定并由公认机构批准,共同使用的和重复使用的一种规范性文件。它以科学、技术和实践经验的综合成果为基础,经有关方面协商一致,由主管机关批准,以特定形式发布,作为共同遵守的准则和依据。 标准涉及工农业、工程建设、交通运输、对外贸易和文化教育等领域,包括质量、安全、卫生、环境保护、包装储运等多种类型。”

智慧城市需要什么样的标准?谁来制定这个标准?这个问题如果没有从本质的角度去回答,标准出台越多,可能对全行业的发展越无价值。
 



 

抛开业务层面的标准,从技术层面看,智慧城市到底什么标准需要什么?智慧城市在技术层面一个关键要素是希望实现:最终要实现不同行业之间、城市之间的互联互通和业务协同联动,而这种联动的最本质就是基于信息交换和事件交换的联动。因此智慧城市如果要定技术标准,只有定义全国强制性标准,确定智慧城市数据交换和事件交换的规范要求框框。 这才是真正符合行业发展要求的标准。企业、政府甚至个人,依据这个标准,可以开发创新任意的应用、系统、产品、设备,实现快速的互联互通,行业才能形成真正的协同,实现以核心标准有序激活智慧城市市场。从国外经验看,值得参考是CAP和NIEM两个协议。IBM关于智慧城市不同域之间和统一域内部进行数据交换和事件交换采用CAP协议。 微软在基于信息为基础的融合核心(FUSION CORE)政府行业信息环境框架运用的是NIEM协议。他们的目的都希望通过统一的核心数据协议的标准化,实现快速的标准化的不同系统之间的互联互通和业务协同。 从而实现行业的协同。

虽然智慧城市提法来自国外,但是考虑到中国社会与经济发展的无限前景与庞大体量,中国将会是全球真正广泛应用实践的领域,甚至是领先者。因此,我国建立其真正属于自己的智慧城市核心标准,对我过智慧城市行业的健康良性发展将会长期有益。

至于在运营模式、应用形态、甚至运行指标等等方面进行定义,则就偏差甚远了,因为这些指标都将取决于市场创新和持续变化,而且横跨无数行业,很难进行统一标准限制?从这个意义上说,必须控制好标准的内容与标准制定者角色的边界。

因为城市的持续发展的特性,智慧城市的标准定义从来就是一个过程,并不存在特定的一个智慧城市的逻辑。因此所有的标准参与者务必谨慎,避免沦为码字者和市场的被旁观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