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观动态Dynamic

智慧城市建设存在的风险和误区

日期:2018-03-30 可为洞见


智慧城市理念虽源自信息技术行业,却是全球城市化进程加速导致城市供需矛盾加剧同时信息科技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其本质是信息技术与人类发展深度融合的自然结果。抛除技术手段,智慧城市更多提供的是一种系统的方法论,以大系统角度看城市建设与社会运行。 结合中国新型城镇化进程现状,特别是中国大量城乡二元结构及演变为多元结构混合型城乡社会形态、资源短缺及需求加速矛盾加剧等明显特点,智慧城市理念带来了最好的一种建设思路和运作模式。 然而,纵观各地智慧城市建设,存在一些普遍性的风险与误区:

一、技术先导,业务缺失

纵观各地智慧城市建设相对成功有效的案例,都是由强有力的业务部门牵头推动,从业务需求上驱动基础体系搭建、资源整合、机制体制创新,而非为技术而技术,为手段而手段。很多地方还在围绕数字城市或简单信息化的视角在推向智慧城市,这对智慧城市的领域带来了非常大的误导。





 

二、夸大产业,忽视现实

放大信息产业概念效应而忽略城市发展现实条件。很多区域把智慧城市的产业作用混淆,忽视对传统产业的升级服务,没充分考虑城市的地域特点、人才结构、产业资源等情况下,强调发展智慧城市有关的信息产业基础板块基础板块(如云技术、物联网等)。

三、招商主导,迷失方向

资本与土地结合融资的潜在风险,可能导致智慧城市建设全面向招商引资变异。各地智慧城市建设一些以土地换投资案例,导致了一些前期热烈、过程迷失、最终停滞的不可持续发展的先例,这对城市内在影响力的伤害是长远的,需及时引起重视。

四、简单复制,不做创新

仅把传统项目组合复制,错失信息技术深度融合驱动制度创新与管理转型的窗口期。复制对于商业公司的销售获利是更为快捷,但不能为加速城市业务创新、驱动城市软实力发展带来更高价值,智慧城市演变成 “系统堆叠、系统集成城市”。

五、全能冠军,单点思考
智慧城市的建设与过去信息技术行业的发展完全不同,是一个信息技术与社会运行各个领域深度融合的机会,跨领域是其典型特点。单一公司既无法全盘实现,也无更广泛资源整合全方位服务城市的能力,需要政府主导、开放合作、整合创新的新型舞台。

六、封闭思考,因小失大

智慧城市是全球化热点,这是整合资源借力把自身城市战略品牌推向全国乃至全球,构造新型城市名片影响力的最佳时机。从线上信息科技到线下城市交往都已经具备相应条件和基础,应该及时把握国际化热点给自身城市品牌影响力、软实力打造的最佳机遇。同时,需要避免因为没正确理解智慧城市本质内涵与国家新城镇化战略而强调中国特色导致的狭隘视角。

中央加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加快深化改革、加速新型城镇化发展等,都标志着中国社会发展进入深度调整阶段,在全球资源再分配、力量再平衡的大背景和毫无悬念的趋势下,北京可为认为,各级城市区域都可以抓住机会在这个大背景下,通过理念创新、应用创新、技术创新、模式创新等多维度实践,有针对性地、务实地开展智慧城市工作,推动实现信息科技与经济社会发展的深度融合, 加速城市软实力的打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