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观动态Dynamic

李约瑟之问与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一)

日期:2019-02-02 可为洞见


李约瑟是当代英国科学家。曾于1943年以英中科学合作馆馆长身份来华援助抗日战争。一生中8次访华,实地考察研究中国古代的科技史料,写成7卷34分册的鸿篇巨制《中国科学技术史》。其中充分肯定了中国古代科学曾极大地影响世界文明进程,为全人类作出过巨大贡献。也正是在这一基础上,李约瑟提出了一个让全球深思的问题:为何在前现代社会中国科学、技术、经济发展的成就领先于世界,而现代社会却如此落后?
今天,联系李约瑟之问,我们可以进一步追问,在前现代社会曾领先于世界、在现代社会曾一度极其落后的中国,为什么能够在当代用几十年时间迅速崛起、走上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之路?
面对这个问题,我们可以从三个方面加以思考。

前现代社会,中国一直处于世界文明发展的高峰,走在世界历史的前列。
众所周知,在前现代社会,所有社会或文明中技术创新都来自于农民和手工业者的经验积累。适宜于农业和手工业发展的国家和地区,这种经验积累和汇聚自然得天独厚。中国肥沃的土地和适宜的气候都对农业生产十分有利,能供养众多的人口,从而有更多农业、手工业者来积累经验,促进社会的技术创新和经济发展。不仅中国如此,古巴比伦、古埃及
 
 
 

和古印度等文明古国都出现在各大河流域土地肥沃地区。后来的发展,只剩下中国一枝独秀,原因是多方面的。

中国数千年文明一脉相承、从未中断,为领跑世界扎下了深厚的根基。
世界四大文明古国完整传承至今的,只有中国。以文字为例:5400年前出现的古巴比伦楔形文字、5000年前出现的古埃及象形文字、古印度哈巴拉文字都消失了,只有中国的甲骨文,即通过3000多年传承演变的汉字保存至今,仍活力无限。其余各种已消失的文字,连同它们所承载的历史和诸多文明成果都一并失传。中国这种数千年文明一脉相承,使得由经验积累形成的科技创新和经济进步等各种文明成果,不但得以保存,还会随着时间的延续产生由量变到质变的飞跃,催生出新的科技进步和档次更高的新产品。事实上,无论是农、医、天、算等科学发展,还是陶瓷、矿冶、丝织、土木工程等技术进步,都与数千年文明的传承积累密切相关。与此同时,中国的疆域辽阔,也为各地积累的经验在交流、汇聚、碰撞中不断升华、迭代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人数众多而又高度发达的农业、手工业实践,是中国古代科技创新和经济进步的动力源泉。
中国古代的科技进步与农业、手工业的发展繁荣互为因果。人数众多的农业、手工业者的生产实践,既及为科技创新提供需求和动力,又为科技创新提供不竭的经验积累和创新资源。直到明万历以前,我国都是当时世界上农业、手工业者人数最多、也是农业、手工业生产最发达的国家。正是这种生产实践的强劲推动,使得我国在前现代社会,无论科学技术还是经济发展都一直走在世界历史的前列。据1975年《世界自然科学大事年表》记载,在明代以前世界科技领域300项重大成果,其中由中国发明创造的共175项,占总数的57%以上,其他各国合起来占比不到43%。最著名的是“四大发明”。
统一包容的文化传统,促使中国在世界城市史上率先转型,引发了对整个欧亚大陆有重大意义的商业革命。
 
中国自秦代起,就实行车同轨、书同文、统一度量衡。这种统一包容的文化传统,大大方便了人们的迁徙、交往和聚集,为后来的城市转型提供了重要条件。在前现代社会,世界各国的城市只是“城”强“市”弱的“坊市制”城堡。真正近代意义上突出“市”的功能的“街市制”城市开端,是我国北宋的开封。美国历史学家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哈佛中国史》中说:“宋朝时期值得注意的是,发生了一场对整个欧亚大陆有重大意义的商业革命…中国首次出现了主要以商业而不是以行政管理中心的大城市。”并且评论说:“(宋代)开封是之前从未有过的新型都市,它展现了前所未有的都市布局和生活方式。”当时的开封,人口达百万之众,不仅是宋皇朝的政治中心,而且是全国的商贸中心,货物集散全国各地,商客往来华夷各国,支撑它的正是车同轨、书同文、统一度量衡的统一包容的文化传统和发达的农业、手工业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