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是数字时代社会经济活力的主要空间,Web作为建立在Intevnet上的一种网络服务,广泛用于发布、浏览、查寻网络信息,为用户在Intevnet上提供图形化的、易于访问的直观界面。Web技术的发展也是随着互联网需求变化而逐步演进变革的。
一、Web技术发展经历的三个阶段和三种范式
迄今为止,人类网络技术发展史经历了三个标志性阶段,其间Web技术发展也大致可划分为三种范式。1994年至2001年为第一阶段,Web1.0架构面世,这是网络与业务一体化发展范式,即面向规模化专业服务,独立建设和运用电报、电话、电视等专业网络,基本特征是“网络即服务”,方法论是“围绕一类服务构建一个网络”。这阶段的Web技术以静态门户网站为主,主要是为用户分发信息,功能上以信息的阅读和访问为主、用户信息以被动接受为主,为互联网用户内部建立一个公共的信息空间。谷歌、雅虎、搜狐、新浪等是这一时期典型代表。2001年至2006年为第二阶段,Web2.0架构登场,这是综合业务数字网络发展范式即面向大众普遍服务,建设和运营综合电报、电话、视频服务的广域网络,基本特征是“一体化的网络和业务环境”,方法论是“基本标准化容器的业务封装”。这阶段的Web技术以“软件即服务”的理念为指导,主要通过信息共享、互操作性、用户中心化设计和万维网上的协作等实现人机简单交互。始于2006年的Web3.0架构为第三阶段,这是网络与业务分离范式,即在终端或业务系统计算机化、智能化前提下,网络提供以智能用户终端为服务对象的语言、文本、图像等多媒体数据文件传送与交互功能,基本特征是“业务与网络相分离”,方法论是“基于路由表的分组交换”,这阶段的Web技术包含了语义网、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和用户共识社区等一系列技术集合。
就目标愿景而言,Web3.0是人们构建新型数字世界、实现人机物网深度融合,达成标准化/规范化接入的美好憧憬和愿景。如果Web3.0能够实现,就可让人类进入更高层面的数字社会、建设更高水平的数字文明:
一是人机物网深度融合,人类将进入一个“人机物”三元融合的万物智能互联时代,即人类社会、信息空间、物理世界的模块集合在一起,人、机、物将成为计算过程的执行主体和对象课题,人机物网的深度融合,不仅包括人与人的高速互联、人与物的广泛连接,还包括“人机物智”的充分连接、各种制式网络的包容连接、全球范围的无缝连接。
二是虚实融合与交互。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网络规模逐步增大,网络结构越复杂,网络需求与日俱增,对网络的灵活性,要求也不断提高。一些虚实融合的网络技术不断被开发。随着这些技术的开发利用,诸如直接可编程、集中化管控、开发兼容等方面成为这一时代的重点。
三是多样需求和业务服务。面向Web3.0,虽然围绕人类社会信息,交互仍然是刚需,使得to consumer领域的传统多媒体服务更加不可缺,同时还需要加快发展包括嗅觉、味觉、触觉等人类其他感官信息传送和交互在内的更高级形态的服务。
与此同时,用户创造并掌握网络数字资产所有权,面向数字资产甚至数字生命的服务也将兴起。
四是全域化智能化运维管理。在Web3.0愿景下,各类实体终端数量,通信主体通信需求急剧膨胀,网络连接数量呈爆炸式增长,网络已不再只是数据包的转发。而是融入存储和计算,形成连通、存储、计算等各种资源有机组合的复杂系统,需要构建“感知—决策—适配”一体的智能化管控闭环,满足不同业务的差异化服务质量需求,实现对复杂网络的精细化、标准化管理。
五是可量化的安全能力。Web3.0的关键特性是信任,期望获得更大的信任以激发社群的创造创新能力,从而释放人类的群体智慧。万物互联使得系统的可靠性和安全性保障面临空前的挑战。而要建立人类社会化运作的系统安全和信任机制,就需要一种可量化安全能力,以应对多方多元互信挑战,确保人机物网融合系统的安全可信运行。
二、要达成Web3.0的愿景,必须推动网络技术发展范式变革
Web3.0这一具有“代际”识别的技术,其目标需要基于一个可支持多元化/多样化应用共存、演进与变革兼容并蓄的网络生态环境才能实现,它是人机物世界现在或未来应用层面若干特征技术的集合体,也是未来数字社会经济系统的底座。
但当前网络技术发展始终未能脱离单一体制自我演进或更替换代发展的单一范式。若要达成Web3.0的愿景,必须推进网络技术发展范式变革。
Web3.0的核心特征是去中心化,但对“去中心化”不能作绝对的偏狭的理解,无论人类世界还是自然界的运行规律,都不支持绝对的“去中心化”说教,Web3.0的所谓“去中心化”实质上是一种探索解决网络世界信息垄断机制的方案,目的是要冲破Web2.0构筑的“围墙花园”式新型垄断。众所周知,互联网诞生之初,就是互联的数字基础设施,其本身是一个由异构计算机组成的网络,由传输控制协议(TCP)/互联网协议(IP)实现。在Web1.0架构时代,开放网络曾直接与私人封闭的在线拨号服务竞争,并以丰富的内容和服务胜出。但到Web2.0构架时代,数字平台崛起,平台不再依靠开放的网页和网址链接跳转,转而更多依赖数字平台控制的应用程序接口(API)与封闭应用程序。数字平台API对互联网而言,一方面通过API与同主体交换数据,扩充自身功能,丰富数字生态。另一方面,API也极大限制了应用开发人员和用户,不是将他们连接到开放网络,而是将两个群体锁定在由数字平台通过API定义和控制的生态环境中,从而制造了价值内循环的“围墙花园”。
Web2.0架构时代的竞争呈现新的“平台—数据—算法”三维结构,数字竞争正从价格中心转向数据中心。数字平台营造Web2.0架构“围墙花园”的主要手段是“自我优等”和“平台封禁”,即对内“自我优待”,对外“平台封禁”,从而打造一个限制直链、阻碍数据流通的封闭系统,形成市场封锁,形成垄断性生态,直接提高市场进入壁垒。这种新型垄断行为首先呈现平台性,实施主体主要是平台跨市场跨行业经营影响面广。其次呈现数据性。竞争围绕数据展开,以层出不穷的低价零价策略,干预损害对手的数据资源和数据能力。再次呈现算法性。竞争决策和竞争行为日益自动化,用户和第三方行为在有利于平台的规则下被算法自动干预和引导,直接塑造和干预用户行为,强化市场垄断。
Web2.0架构时代的竞争呈现新的“平台—数据—算法”三维结构,数字竞争正从价格中心转向数据中心。数字平台营造Web2.0架构“围墙花园”的主要手段是“自我优等”和“平台封禁”,即对内“自我优待”,对外“平台封禁”,从而打造一个限制直链、阻碍数据流通的封闭系统,形成市场封锁,形成垄断性生态,直接提高市场进入壁垒。这种新型垄断行为首先呈现平台性,实施主体主要是平台跨市场跨行业经营影响面广。其次呈现数据性。竞争围绕数据展开,以层出不穷的低价零价策略,干预损害对手的数据资源和数据能力。再次呈现算法性。竞争决策和竞争行为日益自动化,用户和第三方行为在有利于平台的规则下被算法自动干预和引导,直接塑造和干预用户行为,强化市场垄断。
三、Web3.0发展的中国应对
对于Web3.0的发展,我们应采取审慎包容的态度,一方面要因势利导,积极引导,使其助力我国数字经济的发展;另一方面要循序渐进,特别要结合中国特色、中国实际,精准发力。
抓紧研究提出“中国版”的下一代互联网概念和方案。从实践看,中国特色互联网技术体系和发展方向应该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征:一是网络体系结构应不依赖(但也不排斥)西方模式,彻底跳出当前网络技术发展严重依赖的战略困局,解决“路径依赖”的本质安全问题;二是支持网络体制与业务多样化发展,为全球数字网络未来提供一套“双循环”乃至“多循环”解决方案或思路,既充分尊重网络空间个性化发展和数字安全,又强调互联互通、交流互鉴;三是创新基础设施建设理论与技术,探索多元化网络及业务共生共存、演进与变革兼容并蓄的多模态网络环境可持续发展范式,避免网络转换升级时代的巨大社会成本;四是赋予内生安全网络弹性功能,确保网络基础设施自身安全可信,避免其成为国家安全的“致命”短板。
2、在新一代网络技术发展过程中必须坚持“安全与发展”一体化建设关系。对未来互联网技术的谋划,既不能一味追求绝对安全而因噎废食、顾此失彼,丧失机遇,也应该坚决摒弃一直以来以牺牲网络安全大局来搞“急功近利”式的数字化冒进。要探索建立安全与发展同步规划、同步开发、同步建设的大格局。不仅要完善法律制度建设,更要有同步发展监管与威慑技术。未来数字空间面临的最大安全问题是广义功能安全。为此需要在新一代互联网的建设中充分考虑国家安全、数字主权甚至国家政治安全、政权安全、经济安全、金融安全等问题。
3、需要把解决未来网络“安全性能可量度”作为一个关键问题提出来。未来的网络无论是Web3.0、人机物网互联,都必须解决一个基本问题,所有的虚实连接、价值传递、内容分享等都是建立在“安全可量化设计、可验证度量”的可信基础上。只有让每个用户对网络信息基础设施的安全性能做到“心中有底”,才能真正冲破信息“壁纸”、“孤岛”,实现高质量互联互通。
4、要发挥国内大市场优势。通过应用驱动引领技术,要建立新技术引领的快速行动机制,高度重视发挥“抢先应用”的后发优势,大大缩短论证、立项、申报、研发、试用、评价、推广等繁文缛节和示范过程,在应用中不断迭代、不断成熟。要发挥国内大市场的“体量优势”和“需求优势”,加持我国“引领性技术优势”。依靠有效有力的产业政策,助力“引领性技术”迅速形成市场规模,通过大规模的应用突破实现引领性“中国技术”与超大规模的国内市场良性互动。
5、需要尽快建构网络空间、数字空间的自主知识体系。当前,在网络世界,我们在科学技术创新层面,缺乏自主的逻辑自洽的话语体系,在生成式人工智能(AIGC)领域,没有自主的知识体系。因而在未来的虚实交互世界,尚难取得足够的话语权。为此,需要从国情出发,加强面向未来科技的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集中力量建设“网络科学与技术”一级交叉学科,积极探索用中国人的网络技术理论培养自己的网络信息人才,打破50年来对西方信息技术的“概念依赖”、“方法依赖”、“课本依赖”、“工具依赖”,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网络科学技术学派,以中国式数字化助力中国式现代化面向未来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