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观动态Dynamic

培育新质生产力 打造竞争新优势


日期:2024-08-15 可为洞见

    2024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特别是以颠覆性技术和前沿技术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发展新质生产力。

    1.新质生产力的科学内涵

    新质生产力是由技术革命性突破、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产业深度转型升级而催生的当代先进生产力,它以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及其优化组合的质变为基本内涵,以全要素生产率提升为核心标志。

    新质生产力,核心在创新。新质生产力不是传统生产力的局部优化和简单迭代,而是在现代颠覆性前沿科技的强力加持下,传统生产力各构成部分即劳动者、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产生质的提升并实现优化组合,形成一种代表新技术、创造新价值、重塑新动能的全新的社会生产力。

    在这种新质生产力中,颠覆性创新的大量出现并通过产业化释放出巨大增长动能,知识技术和数据等新型生产要素的重要性日益凸显,由此推动经济增长不断从资源、资本等传统要素驱动的粗放型发展,向知识、技术和数据等新型生产要素驱动的集约高效型发展,新型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明显提高。在发展质量上,不仅表现为具有更高技术水平、更好经济效益、环境更加友好的新兴产业的快速发展带动经济发展质量的提升,而且表现在前沿性、颠覆性技术的成熟、扩张、渗透与融合使国民经济各个行业都实质性的跃升。

    新质生产力,主要载体是产业。科技创新需要通过转化为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才能成为改造自然的力量并用于对自然的改造,成为推动经济发展的动力。由前沿技术、颠覆性技术创新和产业化所形成的物质资料的整体构成新兴产业,是新质生产力的重要表现。

    与传统产业相比,新兴产业是由前沿技术的突破、成熟和产业化所形成和推动的。这些前沿技术与既有技术存在根本差异,具有颠覆性特征,创造出具有全新功能的产品和服务,或者使生产具有相同功能的产品或服务的技术路线发生根本性改变。新质生产力所对应的是技术密度更高、发展潜力更大的新兴产业,在技术成熟和实现大规模产业化以后,新兴产业会表现出明显高于传统产业的研发强度、增加值率和企业投资回报率。

    新质生产力,智能化、数控化、精细化的生产工具是重要标志。颠覆性科技创新在全面作用传统生产力各构成部分的过程中,必然从根本上改变传统的劳动资料特别是生产工具,促使生产工具的智能化、数控化、精细化。这种新型生产工具正是新质生产力的重要标志。

    因此,培育新质生产力必须牢牢把握科技进步大方向和产业变革大趋势,抓住新型生产工具这个标志性环节,在推进科技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上同时发力,持续增强微观纳米尺度的智能精准操控水平、加快推进光刻机、高端数控机床等自主研发进程,为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等领域的创新提供保障。依托天宫、天眼、蛟龙、墨子、悟空、大飞机等大科技成果,加快相关产业发展。

    2.培育新质生产力的重要意义

    链供应链安全,赢得国际竞争。

    只有自觉主动培育好新质生产力,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我们才能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中抢占先机,提升应对重大挑战、抵御重大风险、维护国家安全和战略利益的实力,于危机中开先机,于变局中开新局。

    3.培育新质生产力的关键路径

    相对于传统生产力,新质生产力无论是动力、组合还是生态建构,都将产生质的变革,因此,新质生产力的培育必须坚持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统筹推进,探索找到一条新的路径。

    1、抓住科技创新这一核心要义,为新质生产力的形成注入新的原动力

    形成新质生产力的科技创新不是一般性的创新,而是具有巨大潜力的基础科学、前沿技术和颠覆性技术创新。这就要着眼长远,着眼全局,以高水平、有组织的学科布局、科学攻关、科技成果转化和创新人才培育,为高质量发展增势赋能,持续强化对基础研究和人才引培的支持力度,为新质生产力的形成和发展注入原动力。

    一要加大对基础科学、产业共性技性研发的投入,强化高水平基础研究平台建设,锻造国家战略科技力量。推进重大基础研究设施建设与重大科学发现紧密结合,促进要素融合,提升创新效率。

    二要强化面向应用的基础研究,增强原始创新策源能力。针对国家急需和国家重大战略,前瞻布局面向应用的基础研究领域,聚集科研资源推进原创性、引领性、颠覆性技术创新,夯实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根基。

    三要强化高水平人才队伍建设。要强化科教协同和产教融合育人,打造政产学研用贯通的育人高地,在打造一支新型劳动者队伍的基础上,培养一大批能够创造新质生产力的战略性人才和能够掌握新质生产资料的应用型人才。

    2、着眼产业智能化转型升级,把握培育新质生产力的着力点

    培育新质生产力的最终目标是提高全要素生产率,促进产业的智能化转型升级,这就要找准载体,明晰方向,把握好着力点。

    一要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这是新质生产力的重要载体。目前,战略性新兴产业已经进入大规模产业化阶段,但从产业生命周期看,还处于快速发展期,具有巨大的发展空间。对此,我们要继续加大对技术创新的投入,加大对市场应用的支持,充分利用我国超大规模市场优势,加快培育在战略性新兴产业形成中掌握核心技术的行业龙头企业,并形成较为完整的产业链。

    二要提前布局未来产业,这是未来发展的方向。尽管目前这类技术尚未进入产业化阶段,但要通过提前谋划,布局前沿技术研发和工程化转化,以便在未来产业进入大规模生产阶段时掌握主动权和先机,率先将产业做大并形成在关键环节的全球领先优势。

    三要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广泛应用数智技术推动传统产业重塑发展理念、重创业态模式、重构竞争优势,加快转型升级。

    3、夯实基础,优化环境,构建有利于开放创新的产业生态

    培育新质生产力,还需要在基础设施、体制机制、市场环境等方面创造更好的条件,构建起有利于开放创新的产业生态。

    要通过完善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有力支撑科技创新和产业融合与转化。要通过体制机制改革,激发经营主体创新创业和投资于新兴产业的活力和动力。

    要通过优化建设标准技术市场,构建开放创新生态,着力推进产学研用一体化发展,形成有利于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生态和机制。

    要通过加强国际合作,推动传统技术、数据、高技术产品和服务的贸易自由和投资便利化为培育新质生产力,夯实发展基础,优化发展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