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锚定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目标,重点部署未来五年的重大改革举措,透过《决定》提出的300多项改革举措,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蓝图清晰呈现。众多专家学者对其核心要义纷纷解读,现辑要如下。
一、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是一种历史的必然
中国式现代化是在改革开放中不断推进的,也必将在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中开辟广阔前景。
1、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是在百年变局加速演进中赢得战略主动的必然要求。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科技创新的重大突破和加快应用,正在使全球产业和经济竞争的赛场、赛道发生转换,从而为我国变道超车提供了历史机遇。与此相应,当今世界百年未有之变局加速演进,局部冲突动荡频发,全球性问题加剧,来自外部的打压和遏制不断升级,我国发展进入战略机遇和风险挑战并存、不确定难预料新因素增多的时期。在目前这种动荡变革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中赢得战略主动,及时抓住难得的历史机遇、有效应对各种风险挑战,就需要我们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趋利避害、扬长补短、化危为机。用完备的体制机制防范化解风险,有效应对挑战,在危机中开新机,在变局中开新局。
2、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是贯彻新发展理念,更好适应我国社会主义主要矛盾变化的必然要求。随着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我国社会经济发展面临的突出问题依然是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市场发育不充分、市场体系不健全,政府和市场关系尚未完全理顺,创新能力不适应高质量发展的要求,产业体系整体大而不强、全而不精,关键核心技术受制于人状况没有根本改变,农业基础还不稳固,城乡、区域发展和收入分配差距仍然较大,生态环境仍存在短板。这就需要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从完善体制机制入手贯彻新发展理念,实现发展方式转变、经济增长动力转变、经济结构优化,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
3、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是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必然要求。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通过改革开放,中国社会主义制度逐步成熟、定型和完善,国家治理体系、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明显提高,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了有力的制度保障。但要看到,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一个动态过程,必然在实践中不断发展。已有制度需不断完善,新领域新实践需要推进制度创新。这就要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从完善体制机制入手,进一步规范政府、企业、社会等多元主体的行为,明确各自权责,让党和国家的政治决策和政策承诺具有长期稳定性。要坚持以制度建设为主线,加强顶层设计、总体谋划、破立并举、先立后破,筑牢根本制度、完善基本制度、创新重要制度,继续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二、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强大动力和制度保障。
改革开放是党和人民事业大踏步赶上时代的重要法宝。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要紧扣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这个时代主题,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强大动力和制度保障。
1、以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破除高质量发展的障碍。实现高质量发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之一,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须知,高质量发展是体现新发展理念的发展,是创新成为第一动力、协调成为内生特点、绿色成为普遍形态、共享成为根本目的的发展。以高质量发展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必然要求大力发展具有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特征的先进生产力质态,要求发展新质生产力。而发展新质生产力所要求的新技术、新产业,必然要求完善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制,破除制约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各种障碍,必然要求通过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形成与之相匹配的经济体制、科技体制和产业政策等,从而打通束缚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堵点、卡点,建构适应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制度体系和治理体系。概言之,就是通过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形成与发展新质生产力相适应的新型生产关系,促进各类先进生产要素向发展新质生产力集聚。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要牢牢把握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战略机遇,统筹推进深层改革和高水平开放,加强新领域、新赛道的制度供给,建立未来产业的投入增长机制,加快新质生产力培育,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塑造发展新优势。
2、以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中国式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决定》特别强调“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明显的实质性进展”,这是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一个重要着力点。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经济长期保持快速增长,用几十年时间走完了西方发达国家几百年走过的工业化历程,随着经济体制的深刻变革、社会结构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的深刻调整、思想观念的深刻变化,我们在取得巨大发展成就的同时,也出现了城乡差距、区域差距、收入差距较大的问题。这些年,我们党及时把握发展阶段新变化,把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摆在重要位置,采取有力措施,为促进共同富裕创造良好条件。但这不是一个一蹴而就、通过短期努力就能彻底解决的问题,加至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推动经济发展,也对收入分配带来深刻影响,所有这些,都要求我们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从完善体制机制入手,完善收入分配和就业制度,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增强基本公共服务均等性、可及性,让现代化建设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全体人民。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要通过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不断推进城乡融合和区域协调发展,缩小城乡、区域差距,提高中低收入者收入水平,发展壮大中等收入群体。夯实中国式现代化的动力基础,使改革让人民群众有更多获得感。
3、以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统筹发展与安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党一直把安全发展贯穿经济社会发展的各领域全过程,国家安全不断加强,经受了来自经济、政治、意识形态、自然界等各方面的风险挑战考验,为党和国家兴旺发达、长治久安提供了有力保障。当前,我国发展进入战略机遇和风险挑战并存,不确定难预料因素增多的时期,外部环境复杂性、严峻性、不确定性明显上升,来自外部的打压遏制随时可能升级。这就要求我们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更好地统筹发展与安全,在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中赢得战略主动。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必须坚持通过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增强发展的内生动力,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激发和增强社会活力;同时进一步完善各种体制机制,用完备的制度防范化解风险,有效应对挑战,推动党和国家各项事业行稳致远。
4、以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化制度优势为治理效能。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不断提高,党和国家事业焕发出新的生机活力。然而,相比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相比于人民群众的期盼,相比于当今世界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我们的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还有许多不足和亟待改正的地方。这就要求我们必须通过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巨大的制度优势转化为现实的治理效能。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要锚定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这个总目标,坚决破除防碍推进中国式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思想观念和体制机制弊端,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注入强劲动力,切实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转化国家治理效能。
三、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要以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为出发点和落脚点
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是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也是改革开放的初心和使命。所以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明确指出,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必须“以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按照这一要求,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必须从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入手,最大限度汇聚蕴藏在人民群众中的无穷智慧和力量,创造更加公平正义的社会环境,用更多改革成果来增进人民福祉;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取向,把“增进人民福祉”作为改革成效的标准,做到人民有所呼,改革有所应,确保改革为了人民、改革依靠人民,改革成果由人民共享。
把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作为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推进和拓展中国式现代化的内在要求,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全方位、全过程、宽领域、多层次推进、多方面改革,必须坚持从实际出发,处理好多方面的关系,以确保改革的初衷、过程和结果更加符合人民的期望和需求。
一要处理好尽力而为和量力而行的关系,确保其行稳致远。民生福祉牵涉到千百万人民的切身利益。对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要下大力气坚决改、马上办,要用真功夫实举措,让人民群众有切实的获得感。同时又要立足我国基本国情,统筹需要与可能,坚持尽力而为和量力而行的辩证统一,把增进人民福祉建立在经济发展和财力可持续的基础之上,确保其行稳致远。
二要处理好改革、发展和稳定的相互关系。通过进一步深化改革促进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既要锐意进取、立说立行,抓紧快办,找准群众所思所盼所忧所急,制定实施有针对性的改革举措;又要把握大局,审时度势,统筹兼顾,科学实施,避免急躁冒进,使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与社会可承受的程度相适应,稳步推进。
三要处理好整体推进和重点突破的关系。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既要继续在“全面”上下功夫,使改革举措全面覆盖各领域、各方面;又要在“深化”上用实劲,突出体制机制这个重点,着力破除由此造成的结构性矛盾。这就要处理好整体推进和重点突破的关系。
一方面,要坚持系统观念,统筹各个方面、各个层次、各种要素、各类群体,从人民的整体利益、根本利益、长远利益出发,谋划改革思路、制定改革举措,增强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
同时,要抓住重点,从老百姓急难愁怕中找准改革的发力点和突破口。从群众最期盼的事情做起,从群众最不满意的地方改起,解决好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问题。多推出一些民生所急、民心所向的改革举措,切实提升改革的精准性、针对性、实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