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解析“两个持续、四个着力”重点,直面“三农”挑战,指明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路径
2025年中央一号文件继续聚焦“三农”,要求举全党全社会之力推动乡村全面振兴。贯彻落实好文件精神,对于做好今年和今后的“三农“工作,高质量完成“十四五”农业农村发展各项目标任务,推进中国式现代化,都有着重大而深远的意义。现将专家学者相关解读资讯综合輯要如下。
一、2024年的“三农”工作为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但目前“三农”领域仍面临多方面的挑战和困难。
2024年的“三农”工作是卓有成效的。从农业这个维度看,2024年最大的亮点是我国粮食产量首次突破1.4亿斤,人均粮食占有量历史性地超过500公斤,高于国际公认的400公斤粮食安全标准线。在此基础上,畜禽水产蔬菜水果全面丰收,解决了14亿多人口的吃饭问题,满足了人民群众多元化的农产品消费需求。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基础地位愈加扎实。从农村这个维度看,各地深入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在改善农村基础设施、公共服务、人居环境等方面成效显著,“水电路气网”都有新进展。2024年农村自来水普及率达94%。农村供电可靠水平进一步提高,新建改建农村公路13万公里,燃气建设及清洁能源应用方面进步很大,行政村已实现“村村通宽带”。与此同时,农村教育、医疗救助和社会保障等领域都有新发展,农村人居环境也有新改善。从农民这个维度看,我们已经打赢了脱贫攻坚战,在世界范围内打造了一个人口大国消除绝对贫困的范例,这是具有全球意义的,必将载入史册。2024年的一个重大成果是继续巩固和拓展了脱贫攻坚成果,没有出现规模性返贫致贫。在此基础上,农民收入持续提升,城乡收入差距不断缩小,全面小康成色更足。
不容忽视的是,当前我国正面临新的发展环境,外部充满挑战,国际上逆全球化思潮甚嚣尘上,这对更好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形成制约;国内在提升发展质量时经历一些“阵痛”,经济增速有所放缓。放眼“三农”领域,我们不仅要看到短期挑战,还要关注长期问题。就农业看,最现实的挑战是人多地少的基本国情,人均资源“先天不足”,如何满足人民群众美好生活需要,是农业面临的长期问题。短期看,一是农产品价格总体偏低,既有进口农产品冲击导致的价格波动,也有需求不足的因素。二是农产品供给结构不合理,“大路货”多,高品质的少。三是农业科技有待提升。我国在全球农产品贸易中竞争力不强,外贸逆差较大,2024年达1121.6亿美元。就农村看,最重要的长期问题是城乡二元结构还客观存在,发展差距依然较大。破除城乡二元化结构,在解决“有没有”后发力解决“好不好”,让农村跟上现代化的脚步,需要一段较长时间的奋斗。就农民看,最大的问题还是城乡居民收入差距问题。客观上这种差距源于工农两大产业的差异。目前,我国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并不匹配。2023年第一产业增加值GDP占比6.9%,但就业人数占比高达22.8%,农业生产效率相对较低。改变这种状态需要较长时间。
二、聚焦推进乡村全面振兴,今年中央一号文件的主线是“两个持续、四个着力”。
2025年中央一号文件将深化农村改革贯彻全篇,总体框架可以概括为“两个持续、四个着力”:持续增强粮食等重要农产品保障能力,持续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着力壮大县城富民产业,着力推进乡村建设,着力健全乡村治理体系,着力健全要素保障和优化配置体制机制。这构成今年中央一号文件的主线,明确了今年“三农”工作和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重点。
1、多措并举,稳定和提升产能,持续增强粮食等农产品供给保障能力。农产品供给保障是民生第一要务,粮食是重中之重。我国粮食产量于2007年超过一万亿斤,2012年达到1.2万亿斤,2015年达到1.3万亿斤,然后经过9年努力,于去年超过1.4万亿斤。而目前我国粮食供求仍处于紧平衡状态,不能因产量达到历史新高而稍有松懈,必须多措并举,持续稳定和提升产能。一要稳定耕地面积。去年增加了526万亩播种面积,以后播种面积也要稳住。二要提升单产。去年粮食单产达到395公斤/亩,比上年增加5.1公斤,以后单产要持续提高。三要在良田、良种、良机、良法上下功夫,强化农业科技和装备支撑,提升农业科技创新体系整体效能。四要提振农产品价格,激发和保护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五要抓新农业经营主体的带动作用,推动小农户与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稳粮保供,富裕农民。农产品保供的又一重点是畜牧生产,关键在着力解决经营主体能力不足、力量不强问题。一个有效举措是实现产供销一体,从生产端到加工端再到流通端统筹衔接,延长产业链、提升价值链、保障供应链、完善利益链。与此同时,要充分发挥我国农业资源禀赋丰富多元的优势,树立大食物观,构建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积极探索农业与其他产业融合的发展路径,增加农产品供给,全方位多途径拓展食物来源,更好满足发城乡居民多元化的农产品需求。
2、抓产业抓就业,持续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2025年是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5年过渡期的最后一年。要实现完美收官,必须坚持科学监测,精准帮扶。监测方面要强调工作统筹和信息共享,提高监测效率。对于农村低收入人口,重点是统筹开展防止返贫致贫对象的识别监测。只有精准甄别,动态科学地掌握数据,才能进行有效帮扶。帮扶方面更要强调精准,强化针对性、实效性,因人施策、因户施策。对于有劳动能力的低收入户,要强化开发式帮扶,激发其内生动力;对于失去劳动能力的户,要加强社会救助兜底保障;对于欠发达地区,重点是促进振兴发展,依据不同情况,启动东西协作,给予差异化支持。实现“精准”帮扶,要抓产业、抓就业。中央一号文件特别强调,要深入开展防止返贫就业攻坚行动,稳定脱贫人口务工规模和收入。2024年脱贫劳动力务工就业3305万人,已连续4年稳定在3000万人以上,今年要巩固这个成果。稳就业必须抓产业发展,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中之重。我们要持续壮大乡村产业,推动农业产业链补链延链强链,大力培育新产业、新业态,创新联农带农机制,实现产业发展与农民增收之间的良性循环,让农民群众更多分享产业增值收益。
3、抓住“三农”工作着力点,激发乡村全面振兴的澎湃动力。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四个着力”,抓住这些着力点,,进一步深化农村改革,激发农村各种要素活力,形成推进乡村振兴的澎湃动力。着力壮大县域富民产业。这一着力点的关键是推动特色产业发展。我国有2800多个县级行政区,每个县区都有自己富有成长性、能增加农民收入的特色产业,抓住抓好这些产业,就能实现就业增长。要按照市场规律在生产端、加工端、流通端将其做强做大,形成产业集群,推动强县富民。着力推动乡村建设。这一着力点最重要的是要从实际出发,作好规划。我国有40万个行政村、200万个自然村。随着村村通路以及生产机械化,生活条件和生产条件可以实现物理上的分开,自然村在现代化过程中逐步减少,没有必要每个村庄做规划,而要充分尊重农民意愿,在县域范围内统筹产业布局、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着力健全乡村治理。这一着力点要重点关注让乡村更加充满活力。要在党的统一领导下,坚持政府主导,农民主体,社会参与,从各地实际和农民急难愁盼出发,抓住普及普惠的事。干一件,成一件,不断取得实质性进展、阶段性成果。与此同时,还要在移风易俗、平安社会建设方面努力。着力健全要素保障和优化配置体制机制。这一着力点关键是做好“人、地、钱”三篇文章,增加乡村振兴的要素投入。要培养一支具有创新意识、知农爱农、有社会责任的新农民队伍;要在稳定完善农村土地承包关系前提下,推动农村土地经营权有序流动,促进多种形式农业适度规模经营;要持续加大农业投入,创新乡村振兴投融资机制,提升“三农”发展的活力。
三、面向未来,因地制宜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
迄今为止,我国农业总体上仍属于传统产业。要实现“大国小农”向“大国强农”的历史性跨越,必须用现代科技改造传统农业,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这要解决好四个“更新”。
首先是观念更新。要逐步改变千百年来形成的自然生产与经济生产相交织构成的传统农业产业概念,逐步降低农业对自然禀赋的依赖程度,提升科技创新的作用,让温、光、气、水、作物养分的供给和调控,更多地通过科技创新获取,让农业从“靠天吃饭”转向依靠科技创新发展。培育农业新质生产力,实质就是围绕科技兴农、科技强农,建立完善农业农村科技创新体制和成果应用转化机制,让当代最先进的信息数字领域、生物基因领域等前沿颠覆性技术在农业种养、资源利用、乡村建设与治理方面,得到广泛应用,成为乡村振兴的动力来源。
其次是要素更新。新质生产力以创新为第一动力、智能为重要资源、数据为核心生产要素,是代表新技术、创造新价值、适应新产业、重塑新动能的新型生产力。这必然要求其内部各要素包括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都在发展中自我更新,以体现这种新质态。因此,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必然要推动劳动者从传统农民向具备新理念、掌握新技能的高人力资本从业者转变,劳动资料从常规农器具向智能化、数控化、精细化等高端农业装备和智能化农业基础设施转变,劳动对象从传统自然资源向智能传感、实时管控、数实融合的全新山水田林转变,同时不断优化配置,通过现代前沿技术赋能,为拓展农业资源的开发利用,不断开辟新途径,形成新产品、新产业。
再次是业态更新。发展新质生产力,不仅体现在通过技术革命性突破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功能,也体现在通过业态更新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绝不是另起炉灶,摒弃传统产业,而应当将相当一部分精力放在传统种养的转型升级上。对于体统种养业,要通过技术创新、产业组织创新推动其业态创新,实现传统种养产业质的飞跃,这是农业领域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中之重。我国农业体量大,但大而不优、大而不强的问题依然突出,还有很大的存量升级空间。因此,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必须从实际出发,从“管用”的认知出发,突出现有农业科技创新成果的集成应用,把传统种养业提质增效、转型升级放在突出位置,对传统种养业进行现代化改造。
再次是业态更新。发展新质生产力,不仅体现在通过技术革命性突破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功能,也体现在通过业态更新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绝不是另起炉灶,摒弃传统产业,而应当将相当一部分精力放在传统种养的转型升级上。对于体统种养业,要通过技术创新、产业组织创新推动其业态创新,实现传统种养产业质的飞跃,这是农业领域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中之重。我国农业体量大,但大而不优、大而不强的问题依然突出,还有很大的存量升级空间。因此,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必须从实际出发,从“管用”的认知出发,突出现有农业科技创新成果的集成应用,把传统种养业提质增效、转型升级放在突出位置,对传统种养业进行现代化改造。